(趣味科學)望梅止渴, 可樂的止渴科學

傳統教科書裡, 止渴是靠腦內(下視丘)某個特定部位"渴覺中樞", 偵測流經該處血管內血液的滲透壓, 探得血液中水分濃度狀況, 進一步產生"渴"的感覺.

不過我們都知道當口渴時將飲料一飲而盡時帶來的暢快感. 順著冰涼的感覺從喉嚨滑向杜子, 似乎乾渴的感覺也同時消散了. 

這很奇怪啊, 畢竟液體都還沒下到小腸, 更何況水分要吸收到血管中也需要些許時間. 

其他如望梅止渴, 吃甜膩乾燥的食物會口渴, 醫生會讓無法多喝水的患者含冰塊等, 這些現象, 也許部分會被我們當心理作用來解釋, 但畢竟水分的調節是維持生理恆定重要的關鍵, 需要一定程度的準確性, 若單純只是靠心因性因素, 感覺也太不靠譜, 誤差大概會很驚人.

美國科學促進會(AAAS, 科學的主辦/出版者)近期分享了科學家Christopher Zimmerman其團隊一系列有趣的研究, 其中一個發現是, 其實消化道中也有滲透壓感受器, 若喝下可以解渴的飲料(滲透壓低), 可以立即向大腦傳遞訊號消除口渴, 但若是滲透壓高的食物, 反而會讓口渴增強. 他們也發現了口腔接觸冰的東西能解渴. 

研究中, 科學家透過尖端科技直接觀察小鼠顱內神經細胞的活動及交互作用, 觀察到"渴覺中樞"受複雜的神經迴路影響, 彙整身體多處傳回的資訊(腦部滲透壓受器, 口腔及消化道反饋), 再接著影響其他生理反應, 調節喝水行為以及對體液平衡做調節(影響心血管等).

這樣似乎就能解釋冰涼的飲料解渴的原因, 而因為疾病受限水之苦的患者, 也許可以用一些稀釋的食物增稠劑製作冰涼的泡沫飲料, 緩解乾渴的不適.

如果對內容有進一步興趣, 相關介紹連結如下:
進一步研究簡介 The origins of thirst. Sciences. 2020.

留言

熱門文章